1、第八条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2、数据出境的若干管理制度包括:我国建立健全数据跨境管理规则。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跨境活动日益频繁,数据处理者的数据出境需求快速增长。我国作为世界数据资源大国之一,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相较于其他国家也更大,亟须建立健全数据跨境管理规则。
3、一)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和处理100万人以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三)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10万人个人信息或者1万人敏感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四)国家网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情形。
4、数据安全法明确了6项数据安全制度:(1)数据分类分级与核心数据保护制度。
1、金融行业在实现合规文件管理、数据分级保护、安全交换共享、IT建设规范化等方面需加强。金融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传统存储替换的权限与审计需求、U盘管理的易用性与兼容性、全流程文档管理的持续合规性、数据分级管理的完善性、总行数据下发的网络与访问问题、以及跨网文件传输的合规性。
2、第一,加强数据立法,细化数据安全管理规范。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数据安全法》和金融领域的《金融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规范》,还应出台数据安全评估、技术规范、标准规范等相关细则,确保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第二,逐步缩小“数字鸿沟”现象。
3、其次,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网络安全态势,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实现网络安全的可视化、可量测、自动化、可检测。这种能力有助于提升银行对风险的感知与预警,实现安全风险的可视化管理,进一步增强银行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1、明确数据保护义务。包括建立全面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风险监测与处置、第三方数据处理要求、境内司法机构提供数据规定、政务数据安全。重点规定政务数据安全,明确国家机关数据收集、使用、保密责任与第三方服务要求,构建统一政务数据开放平台。网络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数据安全。
2、上述背景下数安法诞生,恰逢其时,维护了我国的数据主权,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数安法要点解读和提炼数安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将数据安全保护的政策要求,通过法律文本的形式进行了明确和强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规规定是为了保护数据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这些规定旨在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损坏。数据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数据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破坏、修改或销毁。
4、数据安全法明确了6项数据安全制度:(1)数据分类分级与核心数据保护制度。
5、第一条 为了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及其安全监管,适用本法。
6、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要求建立管理制度、数据公开、存储加工与适用主体。法律责任覆盖不履行规定保护义务、危害国家、违规出境、交易机构违规交易、不配合调查、国家机关不履行保护义务及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等。《数据安全法》作为数据安全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金融机构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循明示同意原则,合法、正当、必要地收集和使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从收集、传输到存储,都必须遵守相关法规。例如,C3和C2类信息的处理需严格加密,存储时间有限制,且不得随意委托无资质机构。
2、金融机构需定期排查信息安全风险,并确保信息保护义务不会因外包服务而转移。同时,数据跨境问题和信息屏蔽技术在规范中也得到了关注,金融机构需依据《信息安全规范 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指南》实施适当的保护措施。
3、因为直接侵害客户的合法权益,也会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诉讼风险,加大运营成本。如果出现与个人金融信息有关的不当行为,不但会直接侵害客户的合法权益,也会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诉讼风险,加大运营成本。近年来,个人金融信息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4、包括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以及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个人金融交易信息。
5、删除:在个人金融信息不再必要时,及时且彻底地从系统中删除。 销毁:对不再需要的个人金融信息进行物理或逻辑销毁,确保信息无法恢复。
6、规范》,金融业机构需建立完善的个人金融信息分类体系与合规制度,有效利用数据资产,促进机构发展。总之,《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强调了信息分类在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中的关键作用。金融业机构应遵循规范要求,建立严格的分类体系与合规制度,确保个人金融信息的安全与有效管理,促进机构在数据时代的发展。
1、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增强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促进借款人履约水平显著提高,降低金融风险,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为维护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此外,我们还应当对金融监管的执法理念进行调整,给金融个体更大的行动和选择空间,以适应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
2、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规,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我国应根据金融市场发展、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等情况,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意愿,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对金融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明确金融监管内容。
3、坚持守法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和规章,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武器,必须用好用足。
4、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离不开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兴产业,能有效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需调整发展战略,聚焦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资金流向高风险领域。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强化金融监管是防范风险的关键。
5、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健全风险管理框架、机制和体系。 提高风险意识: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需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加强风险评估,严格监管和管理客户信用情况和资产质量,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
《数据安全治理白皮书0》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战略部署的新阶段。它不仅总结与提升当前数据安全治理实践,也推动金融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金融机构响应倡议,将提升我国金融数据安全水平,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金融奠定坚实基础。携手共进,共创数据安全与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未来。
多年以来,很多银行都在持续推行“应用建设平台化”科技战略,近两年在低代码开发平台建设过程中,部分银行秉持易用便捷的开发理念,注重金融行业的安全标准与规范,满足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沉淀了可复用的应用库与组件库,实现了业务创新与敏捷开发的相互结合。
可以把区块链的发展类比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未来会在internet上形成一个比如叫做finance-internet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就是基于区块链,它的前驱就是bitcoin,即传统金融从私有链、行业链出发(局域网),bitcoin系列从公有链(广域网)出发,都表达了同一种概念——数字资产(DigitalAsset),最终向一个中间平衡点收敛。